韩国赌场_足球比分网-投注*官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撷英 > 校友风采 > 水利工程学院 > 正文

谢会贵

【来源:  |   发布日期:2017-05-12 】

 

 

谢会贵,青海省贵南县人。1975年7月,在黄河水利学校陆地水文专业学习,1977年7月毕业。他响应国家号召,主动给学校革委会写信,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后被分配到黄河流域海拔最高的、最遥远、最艰苦的水文站——黄河源区的黄河沿水文站。该站建于1955年6月,位于青藏高原青海省玛多县境内,站址海拔4200多米,观测到的最低气温达摄氏零下54度,多年平均气温零下4.1度,且空气稀薄,含氧量只有内地的60%,被称为生命禁区。该水文站距省城西宁500公里,距黄河发源地270公里,是黄河源头地区的重要控制站,承担黄河源水文观测的艰巨重任,被人们称为“万里黄河第一站”。谢会贵来到玛多,成为黄河源头地区的水文工作骨干。

1980年11月,为简化河源地区野外测流次数同时又必须保证水文数据的精确度,黄河水文决定开展冰期试验,即每月连续7天每两小时测一次流,持续观察水文数据的变化,从而找出最能代表月平均流量的时间和数值。在海拔4200多米的黄河源区,河上坚冰厚达1.5米,现代化的打冰机因为“缺氧”不能正常工作,他就手挥一根2米长、十余公斤重的钢钎打冰孔测流,几个小时干下来,常常累得汗流浃背。这一年冬天,他和同伴把做的60份流量测试数据、资料交给专家分析,由此实现了黄河沿水文站从驻测到冬季改为巡测的历史性跨越。扛着冰钎的谢会贵被同伴誉为“玛多打冰机”。1991年1月,玛多历史上最低气温的一个月,零下54摄氏度,谢会贵和同事林伟到断面测流,正当他全神贯注地测量时,一股暗流将他冲倒,等同事将他从河里捞上来的时候,他早已全身冻僵,成了“冰棍”。就是这样,在第二天的测流中,谢会贵又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约30年中,在远离人群,无人监督的荒原僻野,每次打冰测流,为了将仪器深入河底,谢会贵都穿着胶皮裤跳入了冰冷的河水中,每年仅穿坏的胶皮裤就有三四条。无论刮风下雨,、雪花漫卷,无论白天黑夜,他都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认真作业,把一组组数据准确无误传递出去。经他的手测过的流量单次质量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观测积累的水文数据均满足规范要求,玛多水文站的水文资料整编成果全部达到验收水平。在约30年的河源水文观测中,他和同事一道,观测积累的50多万组水文数据,为黄河源区水资源研究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科学数据,对黄河源区水文水资源研究利用,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黄河上游水电资源开发及水电枢纽调度运行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也是国家《水文年鉴》汇刊的基本数据。

20世纪90年代初期,玛多水文巡测分队成立后,负责鄂陵湖、黄河沿、黄河乡三处水文站点的监测工作,谢会贵又承担起开巡测车、打冰测量双重重任,为单位节约了大笔开支,虽然家庭生活还很困难,但他自己却从没有领过一次出车补贴,也从未申领过一次困难补助。

约30年,玛多水文站仅站长就换了七八任,同事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他却一直坚守在玛多。在遇到家庭变故、忍受妻离子散的人生巨大痛苦中,也没有为此而懊悔退缩影响工作,仍持之以恒地坚守在黄河源区水文测报岗位上,上级领导几次动员他换一个环境,他却婉言谢绝,他说:“我在玛多时间长了,对当地情况熟悉,适应性也强一些,对这的工作和环境都很熟悉,工作起来也方便一些,换了别人照样要受罪,我就在玛多干吧,干到退休,哪也不去了。”他三十年如一日,扎根高寒缺氧、人迹罕见的黄河源区,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甘于吃苦,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艰苦的黄河水文事业,一次次用行动彰显出“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把平凡枯燥、寂寞艰苦的劳作升华成了一种高尚和伟大的精神,不愧是当代黄河源区基层水文职工优秀群体的杰出代表和全国水文职工乃至水利职工的突出代表。